大三班科学活动《垃圾哪里去了》教案和反思 上一个 下一个
徐燕兰 "2017-05-05"
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垃圾哪里去了

执教老师:徐燕兰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再循环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
、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活动准备:
   1
、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照片或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
、垃圾分类回收箱实物和各种垃圾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
、了解垃圾的含义?
教师出示垃圾实物:“小朋友这是什么?(垃圾)什么是垃圾呢?”
教师小结:一些没有用,准备扔掉的东西我们叫做垃圾。
    2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
   
“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垃圾?说说你看到的垃圾是怎么样的?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有垃圾的地方给人们感觉怎么样?垃圾对人类、动物、植物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小结:垃圾腐臭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仅破坏风景,侵占土地,使人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小,而且垃圾中还会滋生出病毒、病菌,招惹蚊虫,让人生病。
二、基本部分:
    1
、组织幼儿讨论: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教师出示工厂、菜场、餐馆、办公室、超市、家庭等图片。
    2
、教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垃圾,那么垃圾到最后都跑到哪儿去了呢?教师结合图片,请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处理垃圾的知识。   

1)回收: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加工成新的物品,这样能节约资源。

2)填埋: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土地。同时,垃圾中有害成份对大气、土壤及水源也会造成严重污染,不仅破坏态环境,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3)堆肥: 堆肥处理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要求垃圾的有机含量较高。而且堆肥处理不能减量化,仍需占用大量土地。 

4)焚烧:有的垃圾送到焚化炉焚化,但焚化垃圾的时候会排出有害的气体。

教师小结:我们一般会用回收、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处理各种各样垃圾。

3、出示垃圾箱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这样的箱子吗?这样的箱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装垃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垃圾筒。)   

教师:“垃圾箱上有什么标志呢?”引导幼儿区别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   

教师小结: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就可以放入有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筒,收回来后经过加工还可以做成其他的东西。

教师:还有一些垃圾中的不能回收利用?就可以放入有不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筒,那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
    4
、出示垃圾物品的图片,进行垃圾分类。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可回收标志和不可回收标志。老师这里有一些垃圾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现在我们准备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金属:这一类可回收物有可乐瓶、易拉罐、废铁等。回收后送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
   
纸张:利用旧报纸、包装盒、纸盒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
   
玻璃:水瓶、酒瓶等玻璃制品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反复重复使用。
   
塑料:橡胶(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
   
教师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废物回收利用的越多,送往填埋场的垃圾就越来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减少污染。
三、结束部分:
    1
、教师出示各种垃圾图片,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请幼儿判断图片上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
    2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垃圾,你们见到垃圾,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呢?”(幼儿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主要是,让孩子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从而使得幼儿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先出示了一张堆满垃圾的课件图片,请幼儿看一看,说说这些是什么?讨论垃圾的含义。使幼儿知道没有用的,准备扔掉的东西,我们叫做垃圾。再请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除了垃圾还有什么?图片上的人在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从而使幼儿知道垃圾会引来苍蝇等虫子,会散发臭味,产生细菌和病菌,污染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第二环节中,我请幼儿想一想,说说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个孩子的经验能够引起其他孩子对相关经验的回忆、联想甚至推论,所以当第一个孩子说了在幼儿园发现的某样垃圾后,幼儿的思维便总是停留在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做手工剪下来有垃圾;吃完苹果后有垃圾;喝完牛奶的袋子也是垃圾、擦过鼻涕的餐巾纸也是垃圾等。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的思维有所发散:妈妈切菜有垃圾;吃完东西的袋子、皮是垃圾;家里用破的东西是垃圾;爸爸吸烟的烟蒂是垃圾等,回答问题的气氛越来越踊跃。讨论结束后,我也展示了一些图片,如工厂里的垃圾、饭店里的垃圾、菜场里的垃圾、超市里的垃圾等等,又拓展了幼儿的经验,使他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的垃圾。第三环节中,为垃圾分类是本活动的重点。我先出示了一张漫画《垃圾山》,请孩子们观看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提问: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垃圾,如果不处理的话,就会象图片上的一样,破坏坏境,有害我们身体健康。你知道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这些垃圾吗?大部分的孩子都说用火烧掉。我告诉幼儿:有的垃圾是可以焚烧的,但有的垃圾焚烧后会发出有害的气体。因此科学家们根据垃圾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除了焚烧之外,还有填埋和再回收利用。同时,我出示了三种垃圾分类的标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有害垃圾的标志。在确定选择标志的时候,我上网查询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到垃圾回收的标志其实有很多种,而且有的还分得比较细,比如不可回收的垃圾还可以分为厨房垃圾和生活垃圾或其它垃圾等;还有固体垃圾、液体垃圾、有害垃圾等等。而作为幼儿园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树立他们初步的环保意识,如果分得太多太细,反而不利于他们掌握,所以我选择了这三种标志。另外,科学活动枯燥乏味,幼儿常常保持不了多长的兴趣。因此,在幼儿认识理解后,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垃圾的图片,请他们想一想,给这些垃圾分类。让活动从观看课件图片过渡到实际操作,由静至动,既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满足了孩子们爱动手操作的特征。在第一次分类投放垃圾时,有的幼儿对垃圾的材质还不是很清楚,如塑料、铁质的垃圾,可以分辨简单的纸类垃圾;有的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能较好的分类。

通过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幼儿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垃圾的知识,了解了不同的垃圾的处理方法,同时学会了简单的分类。活动中,引用的各种垃圾的图片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的思维积极,发言大胆。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顺利的完成与孩子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从而使孩子生成新的知识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挖掘的更加的深入,教学效果较好。

201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