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从社会性教育开始 上一个 下一个
彭妍 "2022-06-09"

      常常听到家长“埋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大方有礼,懂合作、会分享,遵守规则,乐于助人………一般而言,这样的孩子都是群体中受欢迎的人,而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36岁可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赶紧开启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
吧。
什么是社会性教育?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即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发展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适应社会。
      孩子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而且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如果能够有目的地对其实施社会性教育,那么将会使他的社会化过程更加顺利。
      事实上,“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是一门专门的科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増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社会性教育“教”什么
      社会性教育“教”什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并且对每个领域分年龄段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性教育的抓手。
具体来说,社会性教育可以围绕以下八个核心经验展开。
1、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集体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根据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在进一步培养的时候,可以借鉴《指南》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培养目标,分年龄段、分步骤地引导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

2、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已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深入,孩子身上逐渐出现了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如何进一步地引导和培养?《指南》为我们指明了各年龄段自我意识能力的培养目标。

3、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不同步的:从认识他人到认识自我再到相互认知,从认识情绪到认识行为再到认知概念。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将生活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道德判断正面地传递给孩子。《指南》中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的目标可以作为社会规则认知的参考。

4、归属感
      归属感是自己被他人或团体接纳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一如果“我”被接纳,就会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才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因此,《指南》对儿童归属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建立的过程则遵循着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的规律。

5、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管理并非要消灭负面情绪,而是让孩子学会“消化”负面情绪,转化成积极情绪。作为成人,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恰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关注他及其周围人的情绪状态,适当地和孩子谈论一些有关情绪及其产生原因的话题。

6、安全教育
      有统计数据显示,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増长,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52%的儿童意外事故发生在家庭。
      影响孩子安全和自我保护因素包括他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思维发展水平。安全教育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安全、社会适应安全。同样,《指南》中的健康领域也涉及了这些内容。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7、亲社会行为(个体)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既有对个体有利的社会行为,也有对群体有利的社会行为。比如,扶起跌倒的小朋友这种助人行为,就是受益人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他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8、亲社会行为(群体)
      文明的社会,有一群践行着文明善举的人,传递道德力量,温暖身边人。比如,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后,许多人义务清理路面的积雪,使得道路畅通,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居民出行更便捷。
      这种积极的行为,就是受益人以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不再局限于“自扫门前雪”,而是“方便你我他”,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社会。

      以上这些内容,并不像智力开发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完成的,它更需要家长运用智慧和技巧,潜移默化、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